close

鐘堰廟戲臺——划著小船看社戲。 陳曉 攝
  中新網紹興4月1日電 (記者 徐樂靜)說起紹興這個地方,你會想起什麼?
  是春秋五霸越國之首都,美女西施的故鄉?還是紹興黃酒的產地?或是中國長三角沿海經濟強市,浙江省各地市市區面積第二大城市?
  可能都不是吧!紹興這個城市令一代代人記憶最深或是“魯迅”,及魯迅筆下的《社戲》。
   紹興“社戲”中的目連戲
  魯迅先生在《社戲》一文中曾寫道,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,他只看過兩回中國戲,實際上這兩次看戲的過程都不太愉快,此後他也沒了看戲的興趣。
  不過,他還牢牢記得,十一二歲時跟母親回外婆家住,在紹興趙莊看過很好的戲。
  “當時我並不想到他們為什麼年年要演戲。現在想,那或者是春賽,是社戲了。”魯迅先生說,“真的,一直到現在,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,——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。”
  紹興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,從秦漢到明清以來,一直是中國南方區域性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之一,歷代名人薈萃,文化遺產豐富。歷來有“酒鄉、橋鄉、戲曲之鄉、書法之鄉、名士之鄉”等眾多美譽,自2006年以來,紹興有2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國家級名錄,其中尤以傳統戲劇和地方曲藝更負盛名。
  紹興的戲劇是地方文化的名片,有多聲腔劇種並存。目前有新昌調腔、紹劇、越劇、諸暨西路亂彈等四大劇種進入國家級名錄,另外,還有歷史悠久、獨具特色的紹興目連戲聞名國內外,魯迅的《門外文談》《女弔》《無常》等文章,濃墨重彩地記錄了紹興目連戲的演出。
  目連戲,是指流傳於紹興市及所屬各縣以“目連救母”為題材的戲文,是紹興水鄉“社戲”的重要演出內容。
  紹興目連戲歷史悠久,在明代已盛行。紹興境內目連戲手抄本從明代傳抄至今的有六種,其中清代抄本三種:紹興《救母記》、新昌胡卜《目連救母記》、嵊州前良《目連戲》;還有嵊州前良《目連戲總綱》等三種民國抄本。
  紹興非遺中心主任吳雙濤介紹,在160多個出目中,《無常》《女弔》《男弔》等出目為紹興目連戲所獨有,表演十分精彩。吳雙濤是紹興及浙江省的非遺專家委員會專家,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多年,跟非物質文化遺產結下了不解之緣。據他瞭解,目連戲的唱腔是中國最為古老的聲腔之一,是“雜白混唱,一唱眾和,鑼鼓助節”的曲牌體音樂。
  “念白多為紹興地區方言土語。後場伴奏常用鑼、鼓、鈸等打擊樂器,其中目連號頭最具特色。”吳雙濤說,最為難得的是,紹興目前既有專業劇團能演出目連戲,還有傳承有序的民間演出班社,比如嵊州前良村目連戲班和新昌胡卜村目連戲班,世代相傳將近200年,至今仍能演出。
   五大國家級地方曲藝
  “曾記梨花細雨天,與郎分手百花潭,依依惜別牽衣袂,淚灑河橋春水添,郎呀你臨行約奴三秋會,到如今柳色青青又一年。”這優雅婉轉的唱詞是紹興平湖調的經典節詩《曾記梨花細雨天》的內容。
  紹興平湖調是紹興地方曲藝中最為典雅的一支奇葩,因悠久的歷史、優美的音樂、雅馴的唱辭而在曲藝界有著重要的學術地位。除平湖調外,目前紹興地區流行較廣、影響較大的還有詞調、蓮花落、攤簧和宣捲等地方曲藝。
  紹興市非遺中心副主任俞斌說,紹興平湖調與紹興詞調分別產生於明代初葉和南宋時期,均為坐唱的表演方式,根據伴奏樂器的多少,分三品、五品、七品等,由演唱者自唱自奏樂器。
  詞調為分角色演唱,唱調歡快,喜慶熱烈,表演繪聲繪色,雅俗共賞;平湖調傳統的表演只由彈三弦者一人唱說,曲調以幽雅清逸、平和柔緩為主要特色,以“雅”而著稱,演唱平湖調者也被尊稱為“平調先生”。
  紹興蓮花落和紹興攤簧均產生於清代中後期。
  蓮花落是走唱形式的地方說唱文藝,一人說唱,旁有敲板、四胡、琵琶等進行伴奏。演唱內容多取材於民間生活,唱腔流暢、婉轉動聽,善於敘事,也宜抒情。表演誇張滑稽、生動風趣、通俗易懂,特別受到農民群眾所喜愛。
  紹興攤簧多為一旦一醜對唱,伴奏樂器與蓮花落類似。演出以說唱新聞與小型雜扮相結合的形式,反映民間生活,尤以男女之情為多。其唱調旋律抒情優美,表演具有滑稽、誇張、幽默的特點。
  紹興宣捲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說文藝,主要用於祀神祈福,多於神誕、慶壽、賀遷、祭奠時演唱。宣捲的內容,有的與佛教經籍有關,有的與戲曲、曲藝同目;宣捲的演唱者分任生、旦、凈、醜諸腳色,一人須兼數種不同行當,但無行當及男女腔之分,主要運用不同音色表現各種人物;宣捲演唱有唱有白,演唱時,置捲本於桌,照本宣唱。演唱時圍桌而坐,根據方位的不同,分“書位”、“魚位”、“醒位”、“茶位”。
  2006年和2008年,以上五大地方曲種相繼成為第一、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。
   漫漫“傳承路”
  紹興地區的傳統戲劇曲藝,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,能夠流傳至今,是十分難得的。如何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,使其得到很好地傳承?這是紹興非遺工作者們最為重視的工作。
  在傳統戲劇的保護工作中,紹興市採取多方措施,培養人才,活躍演出團體,復排傳統劇目,創排精品,使紹劇、越劇等劇種影響力進一步擴大,使處於瀕危狀態的新昌調腔、諸暨西路亂彈、紹興目連戲等得到了搶救性保護,重新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。
  在地方曲藝的保護工作中,紹興平湖調因其瀕危,首先被提上議事日程。
  吳雙濤介紹,在老一輩傳人的支持下,紹興市文化館早在2006年就開辦了平湖調成人培訓班和少兒培訓班,併在多所學校設立傳承基地,致力於平湖調的普及性傳播。同時,積極組織演員排練和演出,2007年創排平湖調節詩《白雪遺音》,一舉奪得第十四屆群星大獎。2012年起,紹興市文化館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合作,設立地方曲藝傳習所,春秋兩季開課,持續開辦平湖調、詞調、攤簧、蓮花落等地方曲藝普及培訓班和傳習班,聘請鄭關富、王玉英、宋小青、倪齊全、沈麟、彭秋紅等國家級、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授課,“目前,許多新傳人已經能夠走上舞臺表演,平湖調、詞調等項目的瀕危情況也得到了緩解。”
  作為紹興蓮花落和宣捲的保護責任地,紹興市柯橋區(原紹興縣)也採取了積極的保護措施。如2011年9月,紹興縣首屆“國遺·紹興地方曲藝傳承班”在紹興小百花藝術學校開班,20名平均年齡為15歲的學生被選入這個班級,全日制上課,學制4年,經考試合格,將統一頒發普通中專文憑。作為政府扶持的文化項目,學生的學費、住宿費、書雜費、服裝費等一概免除。在四年中,這些學生將系統學習紹興蓮花落、紹興平湖調、紹興攤簧、紹興詞調、紹興宣捲等本土曲藝,培養新的曲藝傳人。
  “口耳相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征,保護工作最離不開的就是傳承人。”吳雙濤介紹,紹興的14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,傳統戲劇有劉建楊、章華琴等兩人,地方曲藝有鄭關富、王玉英、胡兆海、倪齊全、宋小青、何雲根等六人,占據了極大的比重。“這些戲劇曲藝的國家級傳承人在帶徒授藝,培養新人;參加公益性演出;作品創作和各級比賽等各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。”此外,還有為數眾多的老一輩藝人,在他們的身體力行、口傳心授下,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實現薪火相傳。(完)  (原標題:浙江紹興:源遠流長的“戲曲夢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x68pxzmo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